
半月谈记者毛振华
轻工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离不开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坐落在天津海河教育园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培养的大批人才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聚焦市场需求培养紧缺人才
在位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钟鸣盛世”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参观者能直观感受“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李秋生的精湛手艺。
学院的精密机械技术(钟表方向)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室也在这一层,包括李秋生在内的多位“大师”在此授课。“跟着大师学习,少走弯路。”学生王啸然是钟表大师杨作斌的徒弟,如今他已进入企业实习。

师生共同分析已装配完成的计时机芯工作状态
钟表专业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努力创新产教融合的缩影。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说,学院创新“大师室+实训室+生产线”全程化培养路径,学生们在3年时间的学习中,会经历“师傅”在“大师室”面对面、在“实训室”一对一、在“生产线”手把手带徒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除了钟表方向,学院还试点“生源素质+岗位培养方向+职业技能等级”相结合的分层培养模式。钟表大师现代学徒制班、卓越工程师摇篮计划、数字商贸创新班……5年间累计2000多名学生进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403项,保送本科180余人。事实证明,职业教育也能铺就成才之路。
瞄准科技前沿服务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找准方向、精准对接。“前方注意避开障碍物,保持一定高度。”在学院的无人机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教师正带领学生们进行无人机仿真操控练习。
学院在培养高水平无人机专业人才上下功夫,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第三方评价近5年始终保持全国前两名,还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1+X证书和职业资格标准,牵头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并打造国家级无人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此外,学院还完善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组群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技术优势凸显的专业群体系,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
创新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在深化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省域市域联动共建模式基础上,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职教力量。
早在2018年,学院就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合作共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采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方式,服务中巴经济走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阿里是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的毕业生,毕业后拿到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职业技术G3等级证书,并在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工作。经过鲁班工坊的技能培训后,阿里对未来信心十足:“我相信,我的职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在常规学生培养之外,学院还创新“产随教出”模式,助推中巴农机产教协同育人。康宁表示,这一模式创新了中国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海外推广模式,为中国农业机械在海外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
办学质量得到外方充分认可,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典范。学院中巴师资团队协作开发的“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6个月)”课程,被纳入旁遮普省技术教育职业培训体系,享受省政府财政经费支持;学院开发的无人机驾驶员NTA 6~8级职业标准、工业机器人技术员NTA 8级职业标准,先后被坦桑尼亚、冈比亚纳入国家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