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8 14:48 津云
津云新闻讯:又细又长的芦竹经过深加工提取竟能用于制造飞机飞行所用的生物航油,这样的“黑科技”在中国民航大学的实验室里正在从理论走向市场。日前,“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活动采访团走进中国民航大学,了解该校瞄准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所取得的经验,以及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方面取得的亮眼成绩。
在中国民航大学校园的一隅,一片高大细长的芦竹在寒风里轻轻摇动。这些来自南方的植物看着其貌不扬,但在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的悉心培育下,它们不仅在北方扎下了根,还华丽“转型”为最新型的航空燃料,成为支持国家“双碳”战略,实现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芦竹是可规模化供应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原料,其产量稳、品质佳,便于规模化种植、收割和稳定炼制,可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还能通过与土地碳汇结合做到负碳排放,是化石燃料的良好替代品。”团队负责人杨晓军介绍,目前,团队已经与合作单位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得生物航油组分。经分析测试,样品的热值、密度、冰点、运动粘度等关键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必气化和深度脱硫,就能有效降低能耗,通过工艺优化调整组分甚至可得到可100%使用的芦竹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采访中,杨晓军告诉记者,从原料选育与收集技术的研发,到燃油的炼制、安全性认证和可持续认证,再到后续的碳市场和产业化推广,团队正在全链条地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得益于学校大力推行的“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模式,团队汇聚了来自全校航空安全和绿色能源等各优势专业领域的专家力量,从原来松散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串成一条主线”,项目推进的速度也更快了。
将专业的人组成团队去干专业的事儿,这是学校在改革创新实践中的一次积极尝试。为提升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产业对接中的科技支撑能力,中国民航大学围绕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了“科技创新特区”——科技创新研究院。
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晓猛介绍,科创院以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工作重点,创新人事聘任和管理模式,打破学院与学科壁垒,设立了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研究院、空域融合安全运行研究院、四型机场研究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研究院,建设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理论、技术、标准的策源地和先进自主装备的研发地。
五大研究院以校聘创新团队为单元,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采取“一队一策、分级支持、分类考评、分项卓越”的管理模式,实现“管人和管事相统一”,实现“研究院与学院和谐共生”,重点打造的一批具备“领跑”潜力的一流团队。
“我们将创新团队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个方向,同时又将每个方向细分为Ⅰ类团队和Ⅱ类团队。比如研究型创新团队的Ⅰ类团队强调国家级、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Ⅱ类团队强调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成果等。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发力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周晓猛表示。
除了研究用芦竹提炼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之外,科创院已经汇聚了包括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研究型创新团队、航电系统适航技术研究型创新团队、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型创新团队等12支创新队伍,在助推国产大飞机换装“中国心”、飞机液压系统智能运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民航等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科研,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